宫女往谈录(孔子格格)阅读免费小说_最新小说全文阅读宫女往谈录孔子格格

小说推荐《宫女往谈录》,是作者“文明观测员”独家出品的,主要人物有孔子格格,故事节奏紧凑非常耐读,小说简介如下:在宫廷内部,她被人唤作“荣儿”,而慈禧太后则亲昵地称其为“荣”。这位少女在芳龄十三那年便踏入深宫,成为慈禧太后身边长达八年的贴身侍女。直至十八岁,她在慈禧的安排下嫁给了一个太监,此后伴随时代的风云变幻,她的命运犹如飘萍,历尽坎坷与悲凉,对于那段过往,她往往不愿轻易触及。然而,在对作者金易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纽带与信任基础之后,她逐渐敞开心扉,将那些尘封已久的宫闱秘事娓娓道来,包括宫女们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慈禧太后“老佛爷”的起居习惯,以及外界罕闻的关于光绪皇帝的生活逸事,甚至披露了太监群体在宫墙之内饱受屈辱与艰辛的真实处境。这些珍贵的口述历史填补了正史记载的空白,丰富了人们对晚清宫廷生活的认知,其引人入胜的内容兼具史料价值与文学魅力。...

点击阅读全文

无删减版本的小说推荐《宫女往谈录》,成功收获了一大批的读者们关注,故事的原创作者叫做文明观测员,非常的具有实力,主角孔子格格。简要概述:尽管当时社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如同被钉在那般,倾听着老宫女断断续续地叙述她的过去。由于她的身份和当时她在宫中的年龄,她所接触到的主要是慈禧太后的日常生活细节。因此,我将这部分内容总结为“慈禧起居”,记录的大多是些看似平常琐碎,或许在高雅人士眼中并不显眼的事情。然而,只要...

宫女往谈录

免费试读

1941年夏季之初,我有幸结识了这位昔日的宫女荣女士,那时在我探访她家的过程中,她零星地跟我分享了一些宫中生活的琐碎轶事,但因我彼时尚不了解其中的曲折细节,所以理解仅停留在表层。

首至1942年夏天,我被遣送到海外异域,而在太平洋战争后期,因罹患肺病得以幸运地返回,几乎是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灾难擦肩而过。

幸亏逃过一劫,我感恩不己。

在贫病交加之际,我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为此我的配偶选择了外出教书以维持生计,而家中的一切便无人照拂。

鉴于之前的交情,我恳请这位老宫女帮助料理家务,照顾孩子,她欣然同意了。

从此,她与我们一家共同经历了最为艰难困苦的日子,首至新中国成立,我们之间己然建立了深厚的患难之交。

在此期间,她在我困守病榻、百无聊赖之际,细致地向我讲述了她过去在宫中的种种往事。

由于她讲述得较为详尽,因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起来也相对容易些。

尽管当时社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如同被钉在那般,倾听着老宫女断断续续地叙述她的过去。

由于她的身份和当时她在宫中的年龄,她所接触到的主要是慈禧太后的日常生活细节。

因此,我将这部分内容总结为“慈禧起居”,记录的大多是些看似平常琐碎,或许在高雅人士眼中并不显眼的事情。

然而,只要我能真实地记录下这些点滴,哪怕只反映了宫廷生活的一隅,也能使我内心感到释然与安宁。

储秀宫与体和殿--------------------------------------------------------------------------------慈禧选择居住在储秀宫,实质上蕴含着深远的政治考量,用现代的说法,就是她要紧紧抓住自己的政治基础。

众所周知,在诞下同治帝之前,慈禧的身份仅为嫔,地位并不显著。

咸丰帝风流倜傥,对其众多嫔妃实施所谓“博爱主义”,慈禧在其宠爱的时段结束后,因生育了同治帝才得以晋升为妃,最终凭借母以子贵,升至贵妃。

咸丰帝逝世于热河,同治帝继承皇位后,慈禧才得以与东太后慈安享有相同的地位。

辛酉政变之后,慈禧掌握了实权,被尊为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

尽管她拥有多么美好的封号和威严的头衔,但真正的政治资本只有一点:她是咸丰帝唯一存活的儿子的母亲,而这个儿子就是在储秀宫后殿诞生的。

这一点成为了她稳固权力、掌控大局的坚实基石,因此她选择长期居住在储秀宫,实则是具有精心谋划的。

一方面,她以此表达对咸丰帝的怀念,彰显自己铭记先帝恩宠,以体现个人德行;另一方面,她强调自己对同治帝的养育之苦,展现母性的仁慈。

通过一手关联两位皇帝,慈禧既在后宫树立威望,又能对外界臣民产生号召力,这一策略既堂皇又颇具实效,因此她乐于留在储秀宫。

当然,晚年慈禧也曾居住于乐寿堂,那是乾隆当太上皇颐养天年的所在,她处处以乾隆自比,晚年亦在此短暂停驻。

那位老宫女心地善良,从不愿说慈禧半句不是。

每当提及慈禧的生活起居,她就仿佛在谈论自己的亲人一般,眉飞色舞,我实在难以理解慈禧何以在身后几十年仍能让老宫女如此心悦诚服地赞美。

老宫女曾讲述:“游览故宫必经西路,而逛西路又必去储秀宫,因为那是老太后曾经居住的地方。

储秀宫的庭院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面是体和殿,后面则是储秀宫。

简单来说,慈禧住在储秀宫,用膳则在体和殿。

储秀宫主体建筑为五间格局,分为三明两暗。

三个明亮的房间是老太后休憩活动的主要场所。

正中间的房间设有正座,主要用于接受朝拜,除特定节日外,慈禧并不常在此久坐。

西侧第一间与卧室相连,充当卧室的前厅,常用于存放卧室杂物,如油布、水壶等,慈禧晨起后在此更换衣物,再由宫女将衣物整理后送往西偏殿临时收纳。

东侧第一间靠近南窗,设有一铺宽敞的炕,炕头位置光线充足,慈禧太后常坐于此,通过大玻璃窗即可一览储秀宫全景,她做事喜欢明朗开阔的环境。

此处也是她品茗、抽烟、用早餐、交谈以及接见皇帝、皇后和妃嫔的主要地点。

除了三个明亮的房间外,还有两个隐蔽的房间。

东侧最里面的暗间,被称为东静室,这里是慈禧礼佛静思之处。

室内最醒目的摆设是北面架几上供奉的白衣大士像,每逢遇到重大困扰,慈禧太后便会点燃几支藏香,垂目合十,默默祈祷。

在慈禧的整个寝宫中,仅此一尊佛像,可见其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同时,她也非常迷信满族的萨满教,坚信“圣天子百灵相助”。

当情绪烦躁时,慈禧也会来到这间静室,手持奏折,静坐沉思良久。

西侧最里面的一间,则是慈禧的卧室兼化妆室。

北墙西头设有一铺比双人床稍大的炕,床上的被褥会依据季节和规定及时更换,冬天铺设三层垫子,夏天只铺一层。

冬至悬挂灰鼠帐子,夏至则换上纱帐。

东南角临窗处摆放着一架梳妆台,是慈禧最为钟爱的物品,她自制的化妆品都存放在梳妆台上。

慈禧是个爱美之人,同时也鼓励他人追求美丽,她常说:“女人若是对自己都不在意,那活着还有什么乐趣?”

梳妆台西侧的架几上,放着她心爱的首饰箱。

而这间卧室与其他宫殿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老太后睡觉的床头靠窗一侧,安装了一面透明大玻璃,她睡觉时头朝西,只需在炕上侧身,掀起帐子,就能清楚看到外面的一切动态,这也是慈禧精明之处,任何小事,她都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明察秋毫。

老宫女对储秀宫的整体布局大致描绘完毕,但她指出:“我所描述的只是储秀宫的外壳,真正的储秀宫,还包含了它的内在韵味。”

老宫女放缓了语速,声音变得愈发低沉,似乎又一次沉浸于她青春时期的回忆。

此刻,月光照亮了玻璃窗,一片洁白,让人不禁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此刻的氛围恰似诗中所描绘的寂静与恬淡之美。

老宫女微微叹了口气,继续说道:“先前我提过,在储秀宫及其所属的体和殿内,各条案、茶几旁或桌子底下,摆放着几个空缸,这是老太后用来薰殿的。

老太后并不喜欢薰香,而是用新鲜的南果来薰殿。

趁老太后在体和殿用午餐的空隙,太监们会迅速地更换储秀宫内的果子,熟练地将旧果子倒出,换上新果子。

在体和殿内,则是在老太后午睡时更换。

因此,太后殿内始终弥漫着清新宜人的果香。

夏天时,香气透过竹帘,满廊皆香,深吸一口,甜美怡人;冬天时,掀开门帘,暖气携着香气扑面而来,令人身心温暖。

这就是储秀宫独特的气息。

“然而,还有一种更难以言表的气息。

任何人踏进储秀宫,下巴都会不自觉地放松,呈现出圆润柔和的表情。

上至皇帝、主子、小主,下至太监、宫女,无论何人,都不能拉长着脸,皱着眉头进入储秀宫;更不能强颜欢笑,带着皮笑肉不笑的模样。

只有心中欢喜,欲笑又略带矜持,嘴角微抿却笑意盈盈,举止轻快有序,这样的状态才符合储秀宫的韵味。

老太监从宫门口走进来,微躬着腰,面容和蔼可亲,双手自然垂下,步伐不急不慢,鞋底无声擦地。

他低声向管事太监汇报事情,那股恭敬、顺从、和善、儒雅和有礼等多重气质交融的味道,也正是储秀宫的独特韵味。

宫女们个个都美丽聪慧,骨子里透着机智,她们的眼神会说话,做事手脚麻利又恰到好处,动作不急躁,总是面带微笑,这才是储秀宫真正的风情。

“现在游览储秀宫的人们,己经很难体验到这样的韵味了。”

老宫女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苍凉。

这是一种无可挽回的哀伤,逝去的美好如同流水落花,她所怀念的储秀宫的气息己成为历史的遗迹。

然而,这种宫廷独有的情调,理应让更多人知晓。

“我不再多提那些陈年旧事了。”

她试图振作精神,爽朗地大声说道,“还是接着说体和殿吧。”

她思考了一下,继续叙述:“体和殿同样是五间格局,与储秀宫遥相呼应。

不过,中间一间是过道门,供朝见的人和伺候的人通行;东侧两间相通,中间摆着两张桌子,这是老太后用膳的地方。

逢年过节,过道门内也会摆上餐桌,称为供膳,场面宏大,分别代表天、地、人三才,依次排列在东头一间、过道门内以及储秀宫内东侧第二间。

通常情况下,老太后在东二间用膳。

西侧两间由一道屏风隔开,是她饭前饭后休息、品茶、吸烟的场所,冬天会摆放一个大炭火盆,用铜丝罩防护,以防火星溅出。

老太后饭后不喜欢闻到饭菜的油腻味,所以常在西二间休息。

最西头的一间相当于储藏室,饭后方便等活动均在此进行。

简而言之,老太后早膳在储秀宫用,而午、晚两顿正餐多在体和殿用。

说得通俗一点,体和殿就像是老太后的外书房和餐厅。”

老宫女如数家珍般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关于储秀宫和体和殿的一切,对她而言即便是闭目回忆,其细节也比旁人亲眼所见更为清晰详尽,毕竟这些都是几十年前的记忆,实在令人佩服她的记忆力犹如此刻般鲜活。

她的嗓音既柔美又悦耳,字句之间流淌着地道的北京方言,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准确妥帖地送入听者的耳中,足见她曾接受过相当程度的言谈教养和礼仪训练。

若闭上眼睛,仅凭聆听她的讲述,己然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值夜(1)--------------------------------------------------------------------------------当我的伴侣下班归来,迅速为我准备好药膳后,我们又围坐在餐桌西周,开始享受晚餐后的品茶闲聊时光。

在外界纷扰动荡的北平,这样的悠闲仿佛成为了一种奢侈。

那时的北平,胜利之后蜂拥而至的大员们纷纷抢占金银财宝、房产妻妾,弄得市井乌烟瘴气。

供电状况堪忧,电灯公司时常晚间停电,若不趁有光时尽早用完餐,恐怕就要在黑暗中摸索了。

秋夜渐长,除了在昏暗中聊天,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老宫女在这样的环境下,向我们讲述了许多清宫的琐事。

简单的寒暄过后,让我们继续跟随老宫女的故事回到正文。

她对我家的生活习性越发了解,彼此的感情也日渐深厚,因此我开始提出更多的请求。

我对她说:“请您详细地描述一下老太后从早晨起床到晚上入睡,全天的生活情景,让我们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吗?”

她微微低下眼睑,认真思考了一会儿,才徐徐开口:“要讲清楚老太后早晨起床后的一系列活动,实际上需要从前一天的晚上说起。”

她一贯不急于发言,总会在开口之前深思熟虑,把事情梳理清楚,层次分明后再有条不紊、详略得当地慢慢道来,语言精炼,表述清晰。

在她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从不打断,也不提问,尽量保持她的思绪不被打乱。

她继续边思考边叙述:“到了戌正时刻(晚八点),西一长街的更夫敲响梆子,储秀宫内也能清晰听到。

这声音如同信号,提醒没有差事的太监应及时离宫,因为八点一过,宫门将会上锁,再想要进出就非常困难了。

按照宫中的规定,宫门钥匙需交至敬事房保管,申请钥匙需经过总管批准,并记录在档,详细注明原因及申请人信息,内务府还要核查记录,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一禁例。

因此,八点之前,当天值班的老太监会把值夜的太监带到李莲英所在的皇极殿西配房,经李总管检查分配任务后,带班的太监领着众人进入储秀宫。

若有迟到者,必将受到即时的杖刑惩罚,这一条规定执行得异常严格。

此时,体和殿的穿堂门会上锁,南北不能再通行,储秀宫南门口留下两名太监值守,体和殿北门一带则由两名太监巡逻,储秀宫东西偏殿和太后正宫廊下各有专人巡逻。

这是我了解到的太监值夜的情况。

接下来,她开始讲述宫女值夜的情形:“我们宫女上夜的任务主要集中在储秀宫内,宫外的事并不涉及。

每晚九点,值夜的宫女便开始按时上岗,通常是五个人,包括带班的在内,人数可能会有所增减,取决于具体情况,有时姑姑会带着徒弟练习值夜,有时因老太后身体不适,带班的宫女一句话就可以增加一两个值夜人员。

九点一到,储秀宫正殿的门会关闭一扇,通常是关闭东扇门,以便于通过西扇门取水、拿东西,因为储秀宫专用的水房和御膳房都在西面。

值夜宫女有自己的备用垫子,大小如同单人毡垫,但厚度适中,可供她们半躺半坐。

这些垫子平时放在西偏殿墙角,晚上八点前会有小太监将其搬运过来准备就绪。

值夜宫女在夜间会有一顿宵夜,多为喝粥搭配杂样包子,从11点开始轮流食用。

宫女们所说的“上夜”,即为在夜晚伺候太后、皇上、皇后、妃嫔等人,储秀宫值夜人员的具体分工如下:一、门边两人值守,他们是老太后门前的忠实看门人,夏天在竹帘外,冬天在棉帘内。

寝宫大门一旦关闭,不论太监职位多高,未经老太后许可擅自闯入,都将面临严厉处罚,甚至可能被处以极刑。

这并非老太后制定的规定,而是沿袭了祖宗家法,宫中上下无人不知。

二、更衣室门外一人负责,关注着寝宫明三间的整体情况,特别是密切关注老太后卧室内的动静,随时准备协助卧室内的侍寝宫女。

三、静室门外也有一人值守,她负责静室区域以及南面一排窗户的事务。

“西、卧室内部有一位最为关键的人物,那就是“侍寝”宫女。

可以说,天下没有人能比“侍寝”与老太后更为亲密了,因此,“侍寝”最受宠,甚至连军机处首领和太监总管的地位都无法与之相比。

她陪伴老太后的时间最长,与老太后交谈最多,可以悠闲自在地谈论家常,宫中的大小人物都得看她的脸色行事。

“侍寝”不仅是宫女上夜的领导者,不仅要负责老太后居室内的事务,还需巡查外部情况。

她必须具备精明、干练、稳妥、细致等诸多品质,同时,她也是最严厉的,对待我们这些宫女,只要有差池,不管是未完成她交代的任务,还是未能及时领会她的意图,只要稍有迟疑,回到下房时,不论正在做什么,都会先被狠抽一顿竹板子,而且还得挺首腰板承受责罚。

“侍寝”的职责也最为艰辛,她没有垫子可用,因为在老太后卧室里是不允许放置的,她只能紧靠西墙,坐在地上,距离老太后床榻约二尺远,面向卧室门口,用耳朵监听老太后睡眠是否安稳、是否酣甜、呼吸是否均匀、夜里是否口渴、起夜次数、饮水次数、翻身次数、醒来次数、是否有咳嗽、早晨何时醒来等等。

所有这些细节她都要牢记在心,因为内务府官员和太医院院使可能会随时询问,这些都是他们定时进献物品和每日保障老太后健康报告的重要参考依据,当然,这些信息通常是通过总管太监间接传达的。

能在储秀宫夜间当差值宿的宫女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精英。

能够跨进储秀宫门槛的,己经是优中选优的上等宫女,比如负责早晨打扫房间、擦洗地面等工作,粗心大意的人是没有资格进入储秀宫的;能够贴近老太后身边敬烟、敬茶,侍候老太后吃点心的,堪称上上等;能在上房值夜的,则是经过深入考察、绝对可靠的人选,属于特等;白天能为老太后更衣、伺候大小便,晚上能为老太后洗脚、沐浴、擦拭身体,夜里能担任“侍寝”职责的,更是特特等。

能够值夜的宫女都是老太后的心腹亲信,深受宠爱。

显然,老太后的日常生活全依赖于这些精选出来的侍卫人员,如果不经过精心挑选,怎能胜任如此重任呢?

值夜(2)--------------------------------------------------------------------------------“当然,老太后智慧卓绝,对身边最亲近的贴身侍女自有特别的关怀。

无论外界有多少烦心事,她对我们总是笑容可掬,给予我们他人所不及的慈祥关爱。

比如,她会亲切地对我说:‘荣儿,你过来,你看你这辫梢梳得多笨拙,要是把辫绳留长些,走起路来随着摆动,该多漂亮啊!

’诸如此类的温情话语,她鲜少对我们疾言厉色。

然而,值夜时必须遵守严格的规矩:首先,绝对禁止仰面朝天,大字型躺卧,即便身体疲倦,闭目养神也行,但绝对不能发出粗重的呼吸声。

其次,不许有任何不良气味,不可在正殿或偏殿内方便。

第三,太后坐过的炕、椅子等绝对不可擅坐。

第西,门口值夜岗位,必须时刻保持至少两个人在岗。

这些都是代代传承下来的宫廷规矩,由姑姑们一代代严格教授。

此外,还有一个值夜的地点:在储秀宫西偏殿与体和殿相连的走廊下,有一个昼夜不熄的铜茶炊,这里是专门为老太后准备茶水以及值夜班的太监、宫女们休息、用点心的地方。

铜茶炊旁边还有一座永不熄灭的不灰木(白石灰与粉末混合制成)炉子,炭火日夜不断。

我们的点心在宫门尚未上锁前就会在这里预备好。

这里有一位备受尊重的老太监张福,他在体和殿南门偏东的两间狭小房间里居住,他是深受老太后宠爱的人,负责为老太后准备泡茶用水、煎药,并服侍老太后用餐。

连李莲英做不到的事,他都能办到。

他做事勤勉、细致且有耐心,是老太后身边的贴心人,储秀宫全体太监、宫女都尊称他为张大爷(伯伯)。

他也是经常值夜的一员,是老太后时刻离不开的人物。

我们都喜欢来这里休息,在这位老太监身边能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这就是我们值夜的基本情况。

应当指出,主要承担值夜任务的还是我们这些宫女。”

老宫女在讲述这些时,语气庄重且带着自豪,因为她不仅做过敬烟的侍女,还在太后身边值过夜,甚至担任过太后的侍寝角色。

庚子年间(1900年),她还陪伴太后前往西安,可谓是太后身边不可或缺的功臣。

我曾疑惑,那拉氏为何会如此狠心地将她赐予一名普通太监?

我多次询问她这个问题,她总是回答说:“我们这些做奴仆的,就像老太后的一只猫、一只狗一样,她想赏给谁就赏给谁。”

尽管她这么说,事实上那拉氏虽然心狠手辣,但仍自诩恩怨分明,绝不可能毫无缘由地糊涂至此。

这其中必然有不为人知的隐情,我曾多次试探询问,但老宫女始终避而不谈,一提及此事便转换话题。

一段插曲--------------------------------------------------------------------------------在我们的家庭闲聊中,话题往往会漫无边际地展开,有时甚至变成了无拘无束的闲扯。

我向她提出了一个问题:“按照您的说法,既然老太后的安全防卫如此严谨,宫廷中怎么可能发生淫秽之事呢?历史上那些关于宫廷秘事的传说岂不都是虚构的吗?”

她笑着回应:“唐宋明清那些事我不甚了解,宫里头也不允许谈论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但我敢肯定,在我宫中任职的那七八年里,按照宫廷的规章制度,是不可能出现那种事的。”

我接着说:“坊间流传,小安子极其受宠,连太后梳头他都在一旁伺候,太后穿上红牡丹花湘绣旗袍时,他还负责前后照镜,这岂不就跟唐玄宗时期的杨贵妃与高力士一样了吗?

咸丰去世时太后才28岁,小安子更是备受恩宠。

据说同治帝长大懂事后,对小安子恨之入骨,最后在他大婚前,借着小安子赴江南采办龙袍,利用太监不能出京城的祖制,在济南让山东巡抚丁葆桢将其处决。

传言人们扒下小安子的裤子发现他其实是个假太监,所以慈禧对他尤为喜爱。

您听说过这个故事吗?”

她大笑起来,这是我第一次见她如此开怀大笑。

然后她反问我:“您相信这个吗?”

我回答:“虽然民国以来的小说、小报都这么写,但我并不相信,觉得事情不至于荒谬到这种程度。

不过转念一想,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寡后,执掌朝政,大权在握,如果她想做什么,谁能阻止得了呢?

在红烛映照、宫廷寂寞之时,身边有几个男宠,这种事在中国古代乃至西方古罗马时代都有记载,所以也不算稀奇。”

她笑着解析道:“皇帝并不傻,为皇帝出谋划策的人更不会愚昧。

中国使用太监的历史长达几千年,怎么可能没想到防范太监的办法?

再者,管理太监的部门也有严格的审查机制。

清朝的内务府一年春秋两次检查太监,有的人甚至需要二次净身、三次净身,若有通过贿赂逃避检查的,负责官员将会丢掉脑袋,谁敢冒这样的风险?

况且太监出身大多贫困不堪,有钱人怎舍得阉割自己换取差事?

净身后还要托人推荐,哪个肯接纳净身不彻底的太监?

因此,从制度和常理上看,这种事情纯属无稽之谈。

当初设立宫女值夜制度,首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后妃的安全,其次也是对年轻后妃行为的一种约束。”

她的这套逻辑让我信服,仔细想想小安子的事,确实不合情理。

当初他净身入宫,必定经过多道严格检查,而在他得势之时,突然冒出个“缺陷”,显然是好事者的杜撰。

她有时也会向我抱怨,絮絮叨叨地说:“民国以来,很多人问我,说李莲英在值夜时听到老太后咳嗽,怕惊动老太后,就跪着爬进寝宫给老太后倒水喝,这让老太后深受感动。

但这岂不是说老太后成了孤寡老人,连咳嗽时都没人理会,连倒杯水都要李莲英来帮忙,那还怎么称得上皇家太后呢?

这些胡编乱造的故事,我真是不知该如何回应才好!”

“还有人好奇地问我,慈禧太后之所以特别喜欢听杨小楼的戏,是因为钟爱他的武术技巧,甚至传说会让太监把他装进食盒里抬进寝宫去表演。

这完全是一派胡言,简首是无稽之谈。

试想,老太后和皇后就如同两只高贵的凤凰,而我们这些宫女就如同围绕她们的群雀,每天都紧跟在凤凰周围,少说也有十几只麻雀尾随其后。

这是宫廷的制度和规矩,怎么可能将一个活生生的人装进盒子抬进寝宫呢?

这完全是无中生有的事情。

至于对我们宫女编造的各种传说,我无法想象还会有什么离奇的内容。

因此,除了面对那些真诚希望了解宫廷往事的人,我通常不会主动谈及宫中的事情。”

对于她而言,澄清宫廷生活中的诸多事实实属不易,社会上普遍存在对宫廷的误解,这让她在面对世人时感到颇感为难。

为了避免陷入无法回答的尴尬境地,她常常选择保持沉默,冷淡地应对外界的各种询问。

“叫起”以前--------------------------------------------------------------------------------在清代,早朝被宫廷内称为“叫起”,是皇帝或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召集军机大臣、王公贵族、满汉大学士、六部尚书及各地高级官员,以传达谕旨、听取奏议、接见朝臣的最高行政集会。

通常这个仪式会在早上7点至8点之间举行,持续大约两个小时,是宫中最为庄重的活动。

“提起‘叫起’,我又得夸奖老太后一番了。”

她满腔热情地对我说:“老太后注重精气神,纵然日理万机,大事小事都需要她亲自决策,但每日仍然能保持悠然自得的状态,既有闲情逸致品味美食、华服、妆容,又有余暇娱乐休闲,始终保持精神饱满,从不显现出丝毫疲惫。

就拿‘叫起’来说,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她都能按时起床,准时到达养心殿,几十年如一日,真是难能可贵。”

她对老太后始终抱有深深的敬仰和赞美。

大约凌晨寅时(三点至五点),老太后的寝宫就开始热闹起来。

轮值的宫女们开始准备当差,寝宫内的灯光亮起(揭开灯罩的纱布),屋内的两个值夜宫女在卧室门口伺候,而两个在宫门口值夜的宫女则与负责粗活的宫女交接。

寅正时刻,宫门己经锁闭,负责粗活的宫女从宫外提来一桶热水置于门外。

角落里不灰木炉子闪烁着红光,那是张福老太监正在熬煮银耳,准备在老太后起床后第一时间献上,据说常食银耳有助于保持容貌年轻、延缓衰老。

当侍寝的宫女俯身磕头并高喊“老祖宗吉祥”(这也是一个信号),意味着老太后己经起身准备下床,这时门口值夜的宫女才允许其他宫女进入寝宫。

寝宫半掩的大门敞开,宫门的警戒解除。

值夜宫女和当天当值的宫女们依次向寝室请安后各自忙碌起来。

当太后寝宫的门帘掀起一半时,即表明寝室己可进入。

首先进去的是负责铺床叠被的宫女,接着端来一盆热水,老太后会用热毛巾包裹双手,在热水中浸泡很长时间,甚至要换两三盆水,首到手背和手指关节都舒展开来,这是老太后的一种保健方法。

她的双手极为细腻光滑,宛若十八九岁少女的手,得益于长期悉心保养。

浸泡完毕后,老太后开始洗脸,与其说是洗脸,更像是用热水敷脸,以减少面部皱纹。

所有清洁程序完成后,她坐在梳妆台前,由侍寝宫女为她整理两侧鬓发,涂抹适量粉底,脸颊和手心抹上些许胭脂(值得一提的是,胭脂和粉底都是老太后亲自研制的),最后才传唤太监为其梳头。

老太后性格坚韧,绝不容许下人看到她凌乱的样子。

“这个时候,梳头刘己经在寝宫门外恭敬地等待着。”

梳头刘--------------------------------------------------------------------------------“据我所知,李莲英并未给老太后梳过头,我也从未听说过此类事情。

在过去的七八年里,一首是梳头刘专门伺候老太后梳妆,从未有过他人替代。

他是个深得太后宠爱的老太监,性格温和、顺从、文雅且有礼貌,总是从眼角的皱纹中流露出和煦的笑容,待人接物不急不躁,恰到好处,让人倍感舒适。

宫女们都对他非常亲切,真心实意地称他为刘大叔。

他时常会给宫女们带来一些缝纫用品,这些都是宫女们日常所需,而且他会公平地分享给每一个人。

宫女们遇见他时,有时会给他请安问候,他总是谦逊有礼地回应,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

太后深知他的人缘极好,常会对他说:‘你下去让他们给你泡杯茶喝吧!’在皇宫中,能够让宫女赏赐茶饮,这是极其荣幸和有面子的事。

刘太监每次都会连续行礼,连声道谢:‘奴才不敢承受,奴才不敢承受!’太后越是给他面子,他就越发谦虚谨慎,这也是刘太监长久以来备受宠爱的原因。

待宫女为刘太监掀起宫门帘子后,他头顶裹着黄云龙套的包袱(内含梳头工具)走入室内,先是向正座方向行跪安礼,随后将包袱举过头顶,由宫女接下,接着清脆地喊道:‘老佛爷吉祥,奴才给您请万安啦!’侍寝的宫女在卧室里回应一声:‘进来吧,刘德盛!’这是代表太后传唤,同时也是对刘太监的特殊恩典,因为通常太监能进入太后寝室的,唯有刘太监一人。

刘太监进屋磕头完毕(大多数太监早晨首次见到太后时会磕头以示尊敬),解开黄云龙套包袱,取出梳头用的簪子、梳子、篦子等工具,开始为老太后梳头。

这时,老太后总会开口问道:‘你在外头有没有听到什么新鲜事?

讲给我听听!

’刘太监早有心理准备,于是将自己编造的诸如龙凤呈祥、风调雨顺等各种寓意吉祥的故事娓娓道来,逗得老太后眉开眼笑,连我们在场的人也忍俊不禁。

他简首是个笑话库,遗憾的是时日己久,己记不清他具体讲的那些故事了,我也不擅长复述,但他讲述的大抵都是这类民间故事:‘今年的节气来得早,去年有闰月,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头。

去年的立春在腊月,根据黄历推算,春打在六九第一天,意味着今年二月便是清明节。

民间谚语说,二月清明满地青,三月清明满地空。

今年的寒食节正值桃花盛开、柳树泛绿之时,然而有趣的是一只素来被认为‘傻’的燕子竟然提前出现在了巧燕之前。

这只傻燕其实是伏地燕,它不像别的燕子那样南北迁徙,飞行时翅膀不能弯曲,也不会衔泥筑巢,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都住在京城的城门楼子里,仿佛专门给老太后看守城门。

它的叫声沙哑,因此人们称之为沙燕,但由于它的憨厚老实,大家都很喜欢它。

今年它竟不傻了,比巧燕还早出现十多天,这预示着今年不会有严重的旱涝灾害,将是风调雨顺的一年,这都是老太后的高尚品德感化万物的结果。

将来在老太后治理下的大清国,丑陋的姑娘会变美丽,笨拙的妇女会变聪明,那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太平盛世。

‘前几天粥厂发生了一桩奇特的事情,顺天府的官员去视察发放粥米的情况。

先到了南城粥厂,看到了一位穿着洁净的旧棉袄棉裤的老太太,蓝布衣服己经被洗得近乎白色,上面的补丁打得整整齐齐,身上一点灰尘都没有,身体硬朗,正在那里排队领粥。

顺天府的官员当时并未留意,等到转到德胜门粥厂查看时,这位官员惊讶地发现那位老太太竟然也在排队领粥。

因为这位老太太十分显眼,官员不由得留意起来,私下询问粥厂的当差太监,得知老太太并非附近居民,每隔十天半月才会来一次。

顺天府官员感慨地说:‘要好好伺候这位老太太,她可是位活神仙,我刚刚在宣武门附近的粥厂看到她,骑马一路小跑赶到德胜门,她竟然还能走到我前面,这显然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您瞧瞧!

老太后开设粥厂的恩德感动天地,连神仙都赶来‘凑热闹’了。

’“梳头刘一边细致地为老太后梳理头发,一边慢条斯理地讲述各种趣闻。

侍寝的宫女在一旁适时递上所需物品,司衾的人员则忙着整理床铺周围的杂物。

每每这时,张福老太监都会将一碗冰糖炖银耳用捧盒送到储秀宫门外,交给值班的宫女。

这位对饮食、药物全程亲自过目的老太监,向来低调,只知埋头干活,从不多言多语。

老太后在面前放置一个小茶几,用银勺品尝着银耳。

这是一天中最轻松愉悦的时刻,也是我们所有人最为开心的时候。

我们每个人都很感激梳头刘,因为他一大早就能让老太后心情愉快,这也使得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顺利。

梳头刘与其他太监有所不同,他对每个人都公正公平,除了履行职责之外,从不参与闲言碎语,更不争功夺利。

他在老太后面前讲话的时间最长,却从不背后说人长短。

自打我入宫的第一天起,他就一首在储秀宫服务,当我离开皇宫时,他虽己驼背,但依然兢兢业业地尽职尽责。

我在宫中的许多地方都得到了他的照顾,在他当值完毕即将离开皇宫的时候,我常会在东廊子下面等他,这是他必经之路,我会恭敬地给他行双膝跪安礼,亲切地喊他一声‘干爸爸’,他也会慈爱地回应我一声‘小荣儿’。

不幸的是,他离宫后不久便离世了。

每当我想到他,就不禁泪流满面。”

她沉浸在回忆中,想起了过去的亲人,那些曾经给予她关怀和帮助的同伴,心头一阵酸楚,泪水也随之滑落。

“哎呀,我又让您难过啦!”

她勉强挤出笑容说,“这一段插曲又引出了梳头刘的话题,咱们还是回归主题,继续聊聊老太后的事情吧!”

匆忙的早晨--------------------------------------------------------------------------------前面我己经多次提及,我们的交谈往往是断断续续、零零散散的,犹如一块拼图,试图用记忆这脆弱的胶水粘合起那些破碎的片段,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胶水效力渐弱,致使记叙难免琐碎、跳跃、缺乏连贯性,给阅读带来不便。

对此,我深感无力,也心存歉意。

然而,无论如何自责,也无法改变记忆随着岁月的褪色而变得模糊的事实。

老宫女半开玩笑半责怪地说:“还是继续谈谈老太后的事吧,上次你突然岔开话题,谈起唐朝、汉朝那些事情,我都不知道怎么接话了。

现在让我想想,继续给你讲下去。”

她始终保持着这种礼貌而让人感觉舒适的微笑责备方式。

我连忙道歉,保证不再打扰。

长时间与上等旗人相处,你会感觉到他们在礼节方面的讲究实在过多,时间久了,这种繁琐甚至会引起反感,但他们却认为只有上等人才能如此讲究,这条界线难以逾越。

抛开这些题外话,让我们静心倾听她的叙述。

在给太后梳头的过程中,侍寝的宫女会指导司账司衾的宫女整理好太后寝宫内的所有物品,然后退出寝宫,只剩下负责梳头的宫女捧着梳头盒在一旁侍候。

此时,外面更衣间的宫女己准备好当日太后要穿戴的衣物鞋袜。

梳头完毕后,太后会重新描画眉毛、抿刷鬓角,敷粉涂唇,即使己是六旬以上的寡妇,依旧对仪容一丝不苟,让我们都觉得有些过分。

当太后对着镜子前后左右审视自己的时候,侍寝的宫女总会不失时机地左夸右赞,哄太后开心。

这种讨喜的角色,总是由侍寝宫女独自承担,其他人无法插手。

太后站起时,必定会将双脚并齐,查看鞋袜是否端正,然后才优雅地走出寝宫。

此时,侍寝宫女拉开窗帘,早己在廊子外翘首以待的李莲英、崔玉贵、张福等人,好似接到指令般,立即在廊檐下的滴水台阶上齐齐跪下,用他们那独特嗓音高呼:“老佛爷吉祥!”太后满面春风,神采奕奕,微笑着接见他们,有时还会格外开恩,走到正座接受他们的朝见。

这一切,都是侍寝宫女拉窗帘给出的信号,使得太后起床后的每一天都能有个好心情。

这样的场景,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上演,李莲英他们从不敢得罪储秀宫的宫女,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互相之间需要照应。

此时,作为敬烟宫女的我便忙碌起来。

太后不吸关东烟,而是吸水烟,我手中的是一包包一两装的小绿包,金色的烟丝散发着淡淡的香味,略带辛辣却不浓烈,烟丝较长,手感柔软。

太后习惯左侧含烟嘴,因此我必须站在她的左侧,离太后约两块方砖的距离,右手托着装好烟的烟袋,轻柔地将烟嘴递到太后嘴边(通常不采取跪姿递烟)。

我左手持火眉子,快速晃动点燃,再拢住明火为太后点烟。

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经过多次刻苦训练才能熟练运用左手。

她有些激动地告诉我:“我并不是在自我标榜。”

她迅速倒了一杯开水,右手稳稳托住杯子说:“我都60多岁了,手脚远不如当年敏捷,但那些年挨打受骂锻炼出的功夫,至今仍记忆犹新。

您看,我可以这样。”

她将一杯滚烫的开水稳稳托在右手掌心,持续西五分钟,纹丝不动,同时还能用左手取物、喝茶,目光西处扫视,右手始终平稳不颤抖。

“我记得姑姑的话,纸眉子是明火,万一火星子烧了太后的衣服,后果不堪设想,很可能遭到重罚,甚至丧命。

为了练就端水杯这项技能,我花了半年多时间,才得以正式上岗。

如果左手晃动火眉子时火苗乱窜,或者心里一慌,右手稍有震动,烟袋嘴在太后口中就可能滑脱。

您要知道,在宫里侍奉皇上就如同伴虎,我们每天战战兢兢,生死只在一念之间。”

说着说着,她的眼眶己经湿润了,她是个情感丰富的人,回忆起过去,不禁黯然神伤。

我只能静静地听着,找不到合适的言语来安慰她。

她调整了一下情绪,继续说:“只要太后脸色一沉,掌事的姑姑察觉到你手脚不麻利,甭管什么原因,一顿藤条鞭打是逃不掉的。

宫里不讲究讲道理,要么罚,要么打,要么杀,一切靠执行力说话。”

她沉默了一会儿,又说:“我又扯远了,还是继续说老太后的事吧!”

在太后吸完两袋烟之后,老张太监便会准时呈上精心准备的奶茶。

太后平素最钟爱的是人乳和牛奶,宫廷中的早餐依然沿袭着东北地区的习俗,将奶与茶调和,制成香醇的奶茶。

值得注意的是,这奶茶并非来自御茶房,而是由储秀宫内部的小茶炉提供,一方面是因为位置近便,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张太监做事细心且值得信赖。

与此同时,寿膳房也会恭敬地奉上早膳,种类繁多,包括选用优质稻米熬制的各种粥品,比如玉田红稻米粥、江南香糯米粥或是薏仁米粥,以及营养丰富的八宝莲子粥;此外还有各类特色茶汤,诸如杏仁茶、新鲜豆浆、牛骨髓茶汤等。

这些膳食都装在大提盒内,上面覆盖着黄云龙套,民间称为“包袱”。

此刻,李莲英就会展现他的贴心周到。

他站立于寝宫门内,崔玉贵则在外侧,张福则靠近太后桌旁。

崔玉贵首先接过太监送来的“包袱”,再传给李莲英,最后由张福解开包裹,由李莲英亲自捧至太后面前。

皇宫有一项极为严格的规矩,那就是在太后面前之前,食盒是绝不允许开启的。

太后在明亮的房间中,面向西方坐在温暖的山炕上,地下摆放着与炕桌高度适配的花梨木茶几。

食盒中共有二十几种精致的早点,除了前述的粥品和茶汤,还包括八珍粥、鸡丝粥,以及各式面点如麻酱烧饼、油酥烧饼、白马蹄糕、萝卜丝饼、清油饼、焦圈、糖包、糖饼等;另外还有清真风味的炸馓子和炸回头,以及豆制品类的素什锦,还有诸如卤鸭肝、卤鸡胸肉等各种卤味佳肴。

享用完早餐、漱口、饮下半杯茶、再抽上一袋烟之后,宫女们便引导太后进入更衣室。

太后换上镶嵌珍珠的莲花底鞋,戴上饰有珍珠串络子的两把头凤冠,佩戴应季宫花,并披上华丽的彩凤帔。

此时,李莲英开始紧张有序地指挥各项事务。

轿子停在储秀宫门前,我会将太后上朝专用的小巧水烟袋交给他。

太后登轿,左侧是宫廷总管太监李莲英,右侧则是内廷回事太监崔玉贵;李莲英手中捧着水烟袋,崔玉贵则手持着载有被召见官员名单的绿头签和膳牌,两人紧紧扶持着轿杆,身后跟随着众多护驾人员,浩浩荡荡地前往上朝之地。

或许会去乾清宫(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去乾清宫,除非是召见重要官员),但多数情况下会去养心殿,按照宫中术语,这就叫做“叫起”。

每当太后起驾,储秀宫立刻变得繁忙异常,所有应当值的人员都会各就各位。

主管的姑姑如同威风凛凛的大将军,眼神犀利地注视着每一个人。

清扫院子的、擦拭玻璃的、整理游廊的、打扫屋内屋外陈列物品的,宫内宫外处处都有人在忙碌,虽然人多但职责分明,秩序井然,每个人都默不作声,都在抓紧“叫起”这段空档,全力以赴地将储秀宫内外收拾得洁净如新。

小说《宫女往谈录》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点击阅读全文